1月6日,省統計局發布的《粵港澳大灣區工業經濟創新驅動發展研究》(以下簡稱《研究》)顯示,近年來,粵港澳大灣區的創新驅動發展不斷增強,經濟發展的動能逐步轉換,逐步形成了以廣州、深圳爲創新龍頭的區域協同創新格局。

根據近年來各城市工業數據計算得出的「2013—2018年分市工業經濟創新驅動發展綜合指數」,5座珠三角城市表現良好:深圳一馬當先,珠海表現突出,東莞、佛山和廣州緊随其後得分接近。中山、惠州、江門和肇慶等分數相對較低,但近年來也有顯著提升。

  四成規上工業企業開展R&D活動

省統計局提出的「廣東工業企業創新驅動發展評價指标體系」共包括企業研發人員、研發投入、研發産出、研發機構、技術改造和創新環境6項一級指标,并進一步細分爲發明專利申請量及授權量、高新企業數量等11項二級指标。

《研究》數據顯示,2018年,粵港澳大灣區工業增加值總量爲28202.49億元,比2013年提高6234.62億元,年平均增長5.1%;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地區,其中,深圳工業經濟總量占比最高,2018年占比爲32.3%,其次是佛山和廣州,分别占16.3%和15.8%,香港占比爲1.9%。

從粵港澳大灣區工業經濟增長情況看,2018年各市增長情況差别較大,其中珠海工業增加值增速最高,爲14.1%,深圳其次,爲9.5%。從粵港澳大灣區工業的行業結構看,制造業占主體地位,2018年珠三角制造業占工業增加值的比重爲92.7%。

除了工業經濟體量上的增長,更引人矚目的是其發展動力的轉換。《研究》認爲,近年來,粵港澳大灣區的創新驅動發展不斷增強,逐步形成了以廣州、深圳爲創新龍頭的區域協同創新格局。

從研發投入看,2018年珠三角規模以上工業企業R&D經費投入爲1982.18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爲7.2%,高于全省平均水平(6.5%)0.7個百分點;從研發活動看,珠三角規模以上工業有R&D活動的企業數爲14807個,占本區域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的比重爲40.4%。

從工業經濟中新興産業的發展情況看,粵港澳大灣區的高技術制造業已經形成一定規模,高新技術産業産值不斷增加,新一代移動通信設備、新型平闆顯示、新能源等戰略性新興産業蓬勃發展。2018年,珠三角九市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爲9908.60億元,比上年增加855.84億元。深圳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爲67.3%;其次爲東莞和惠州,占比分别爲38.9%和40.4%。

  深圳優勢明顯 城市群帶動效應顯著

根據粵港澳大灣區工業經濟創新指标體系的原始數據,計算得出2013—2018年珠三角各市的創新驅動發展指數。結果表明,在此期間,珠三角工業經濟創新驅動綜合指數提高35.87分;其中,企業研究機構情況指數上升最多,提高11.86分;上升較少的企業創新環境指标,隻增長了3.61分。

《研究》顯示,分地市看,深圳的發展情況最好,2018年工業經濟創新驅動發展綜合指數爲89.55分;其次是珠海,綜合指數爲70.59分,東莞、佛山和廣州緊跟其後且分數接近;江門和肇慶得分相對較低。

從綜合指數增長情況看,增幅最大的是東莞,2018年比2013年提高30.54分;其次是深圳,2018年比2013年提高30.11分;廣州、珠海和佛山分别提高22.44分、27.48分和21.86分。

具體而言,《研究》認爲,廣州在研發機構和産出方面具有一定的優勢,但在研發人員占比和技術改造投資方面存在不足;深圳在鼓勵企業進行研發投入和開設研發機構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需要進一步加大工業技術改造投資;佛山工業企業研發人員和機構較好,但技術改造投資和創新環境需進一步提高;東莞的綜合指數增幅在珠三角各市中排名第一,但在企業創新環境情況方面還有較大提升空間。

總體而言,《研究》認爲,2018年珠三角工業企業研發機構情況發展較好,其次是企業研發産出情況,企業技術改造和創新環境發展情況相對較差。

中山大學嶺南學院經濟學教授徐現祥認爲,從上述指标情況看,最鮮明的一個特點是,深圳在2013年到2018年間創新指數一直是最高的,東莞的創新指數在五年間翻一番,表現亮眼。這是以城市群帶動珠三角創新驅動發展最直接的表現。

  建議強化以企業爲中心的自主創新體系

《研究》用了大概一半的篇幅對粵港澳大灣區工業經濟創新驅動發展進行SWOT分析。

「殷實的工業企業基礎條件、明顯的區位優勢和有利于推動創新驅動戰略發展的資源禀賦,爲粵港澳大灣區工業經濟創新驅動發展孕育了得天獨厚的創新環境和成長土壤。」《研究》認爲,粵港澳大灣區具有工業經濟總量大、創新活力旺盛、産業結構優化、創新載體平台效應突出等優勢,也存在區域經濟和創新指标發展不均衡、産品技術含量不高和工業技術改造投資力度不夠等短闆。

《研究》提出五條對策建議:其一,不斷強化以企業爲中心的自主創新體系;其二,健全和完善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體制機制;其三,通過多種手段激發企業創新活力;其四,實施差異化戰略促進區域創新驅動協同發展;其五,完善和培育市場化科技創新服務體系。

在強化建設自主創新體系方面,《研究》提出,進一步通過政策鼓勵企業設立研發機構、從事研發活動、設立申報研發項目,逐漸形成以企業爲投資主體的、多渠道的技術創新投融資機制與體系;政府要通過更多便利化服務體系,進一步發揮民營企業在推動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等方面方式靈活、決策高效的特點,促進和推動以企業爲主導、以市場爲導向的自主創新體系不斷完善和充實。

「我們常說世界制造業看中國,中國制造業看廣東。」暨南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劉金山認爲,未來粵港澳大灣區制造業的發展首先要智能化,通過結合區塊鏈、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做到在全國甚至全球範圍内智能化分布式生産。其次要推進制造業服務化的升級和轉型,包括拓展到制造業的全産業鏈,此外還要促進粵港澳大灣區各城市之間制造業的協調發展。

 

 

一帶一路總商會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