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外向型經濟到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中國發展戰略迎來大轉向的同時,城市格局也將迎來新一輪洗牌。
7月30日,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對下半年政策以及工作目標定調,提出要「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這既是應對當前外部環境變化和疫情沖擊的新舉措,也是旨在培育新形勢下我國參與國際合作和競爭的新優勢。
自今年疫情發生以來,全球貿易遭受重挫,眾多外向型城市經濟陷入困頓。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新近發布的《世界經濟展望報告》預測,2020年全球經濟將萎縮4.9%,其中發達經濟體將萎縮8%,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將萎縮3%。在這一背景下,中國「雙循環」戰略格局的提出受到各方密切關註。
城市經濟外向度也叫外貿依存度,是指一個城市、地區的對外貿易總額占GDP的比重,它反映了一個地區經濟與國際經濟聯系的緊密程度。21世紀經濟研究院梳理今年上半年37座主要城市經濟數據發現,其中17座外貿依存度超過50%的城市,因過半城市上半年經濟仍在負增長,其經濟增速的平均值為-1.68%。而另外20座外貿依存度低於50%的城市,經濟增速的平均值明顯好於前者,為0.025%。
在當前的國際形勢之下,外貿依存度高的城市,經濟受沖擊的可能性相對較大。隨著中國走向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的雙循環發展新格局,這些高外貿依存度城市,尤其是出口導向型城市,如何在不斷擴大對外開放的同時挖掘內需潛力,從而更好聯通國內外市場?
6城外貿依存度超100%
哪座城市對外貿進出口依賴程度更高?在21世紀經濟研究院統計的37座主要城市中,目前有17座城市的外貿依存度在50%以上,分別是東莞、蘇州、深圳、廈門、金華、舟山、上海、寧波、珠海、中山、北京、大連、天津、惠州、青島、無錫、嘉興。
總體來看,這些城市主要分布在東部沿海地帶,集中於珠三角的廣東,長三角的上海、江蘇、浙江和環渤海地區的北京、天津等地。
外貿依存度高於50%,是什麽水平?從全國層面看,我國外貿依存度已從2008年金融危機前的60%以上,進一步降至今年上半年的31.8%。按此,這17座城市明顯高於全國均值,是典型的高外貿依存度地區。
其中,東莞、蘇州、深圳、廈門、金華、舟山這6座城市的外貿依存度,均超過了100%。素有「世界工廠」之稱的東莞,外貿依存度最高,達到129.2%,遠高於排在第二的蘇州。
1978年,一個北接廣州、南鄰深圳的農業小縣東莞,引進了全國第一家「三來一補」企業太平手袋廠,標誌著全國引入外資經濟的正式起步。東莞出口的主要商品也從明清起家時的香料變成了高科技產品,其智能手機約占據全球出貨總量的1/5。截至今年上半年,東莞進出口總額為5633.4億元,下降11.2%,同期GDP為4361.28億元。
其余的高外貿依存度城市中,蘇州的外貿興起於當地鄉鎮企業招商引資、引入外資經濟的「蘇州模式」。今年上半年,蘇州實現進出口總額1440億美元,同比下降6.6%,占全國進出口總值7%。而廈門則是國務院最早批復的經濟特區之一,今年上半年進出口總值為3081.83億元,增長3.9%。
當然,作為國際化大都市,深圳的高外貿依存度有其必然成因。國際間人員往來和經濟交流的頻繁,加之行政面積狹小,使得深圳需要在更廣泛的市場內配置資源。今年上半年,深圳進出口總額13356.75億元,同比下降0.5%,出口總額已連續27年居內地大中城市首位。
分進出口來看,外貿依存度又可分為「進口依存度」和「出口依存度」。如果說以上5座城市外貿依存度如此之高,是因為進出口雙雙高企的因素,金華的高外貿依存度則完全是憑出口的「一己之力」。
今年上半年,金華實現進出口總額2152.4億元,其中出口高達2058.7億元,進口僅為93.7億元。算下來,出口依存度高達98%。其中來自全球最大的小商品集散中心的義烏,貢獻了超六成外貿份額。
相反,在上述17座高外貿依存度城市中,上海、北京、天津、大連、舟山等地比較特殊,其是典型的貿易逆差地區,當地對進口的依賴程度明顯要高於出口。
以全國貿易規模第一大市上海為例,今年上半年,上海進口總額9391.19億元,出口總額6422.72億元,源源不斷的進口需求使得上海外貿依存度攀升到91.1%的水平。
出口導向型城市急需轉型
隨著中國走向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的雙循環發展新格局,不同城市間的發展態勢分化更趨明顯。
據21世紀經濟研究院統計,在這17座外貿依存度高於50%的城市中,今年上半年超過半數的城市經濟增速都是負數。尤其是中山、惠州等在內的8座城市,下探幅度都明顯深於全國-1.6%的平均值。
受此影響,多個東部沿海城市的外貿依存度明顯下滑。比如,東莞的外貿依存度從去年年底的145.6%,下降到今年上半年的129.2%,減少了16.4個百分點;惠州、珠海、北京的外貿依存度也降低了10%以上。
為什麽高外貿依存度城市,經濟受沖擊的可能性更大?從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看,這些城市通常是出口一枝獨秀,消費或投資相對較低。
比如,今年上半年,東莞GDP為4361.28億元,同比下降1.7%。其中,出口、消費、投資分別為3414.7億元、1695.71億元、927.79億元,占GDP比重分別為78%、39%、21%,當地經濟增長受出口市場影響程度可見一斑。
更進一步來看,這些幾十年來以加工貿易為優勢的出口導向型城市,二產幾乎占到半壁江山。比如,2019年東莞二產占比為56.5%、蘇州為47%、中山為49%。由於制造業相對剛性,在海外訂單需求大幅下滑的情況下,加工貿易型為主導的城市更易受負面沖擊。
以東莞為例,國際金融危機期間,東莞經濟增速從兩位數放慢到個位數,甚至在2009年一季度出現負增長。今年外貿持續受壓的東莞又遇到這一問題,一季度經濟增速下降8.8%,到上半年降幅雖有收窄但仍負增長1.7%。
改革開放以來,以國際循環為主的發展模式,曾讓眾多沿海城市一躍成為明星城市,經濟增速遙遙領先。然而,兩頭在外、大進大出的外貿發展方式,核心技術始終掌握在發達國家手中,極易在危機時刻被「扼住咽喉」。
21世紀經濟研究院認為,在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的新背景下,外貿依存度較高的城市需加速產業結構轉型,除了深挖內需市場外,產業鏈、供應鏈等布局也需要及時作出調整,適應內循環格局,以抵消外部風險和不確定性。
來源:21財經網
一帶一路總商會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