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還在持續,但中國外交的步伐並沒有放慢。

2月20日,瀾滄江-湄公河合作(以下簡稱「瀾湄合作」)第五次外長會在老撾萬象舉行。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和老撾外長沙倫賽共同主持,柬埔寨副首相兼外交大臣布拉索昆、泰國外長敦、緬甸國際合作部部長覺丁和越南副總理兼外長範平明出席。

王毅在發言中表示,瀾湄合作啟動近4年來,機制建設日益完善,合作領域持續拓展,內生動力不斷增強,瀾湄意識深入人心,有力促進了流域各國關系發展。瀾湄合作正在從快速拓展期進入全面發展期。

縱貫中、緬、老、泰、柬、越六國的瀾滄江—湄公河是亞洲一條重要的國際河流,2016年3月正式啟動的瀾滄江—湄公河合作是中國與周邊國家開展區域次區域合作進展最為迅速和最具成效的機制之一。

在中方的積極推動和相關各國的共同努力下,瀾湄合作建立了領導人會議、外長會議、高官會議、優先領域聯合工作組會議等四個層次機制,初步形成了「高效務實、項目為本、民生優先」的合作模式,以「瀾湄效率」和「瀾湄速度」引起世人矚目。

中國社科院亞太與全球戰略研究院研究員許利平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指出,「瀾湄合作是對中國—東盟合作框架的有益補充,有利於助力構建中國—東盟全方位合作升級版。瀾湄合作也是南南合作的新實踐,以實際行動展現我們攜手周邊國家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的堅定決心。」

瀾湄合作已確定了「3+5+X」合作框架, 即以政治安全、經濟和可持續發展、社會人文為三大合作支柱,以互聯互通、產能合作、跨境經濟、水資源、農業和減貧為優先方向,拓展數字經濟、環保、衛生、海關、青年等領域合作。許利平指出,瀾湄合作機制進展順利,早期收獲項目穩步推進,將給當地人帶來實惠,特別是農業和減貧方向的合作。

對於下一步的經濟合作重點,王毅在會上提出,要重點加力打造瀾湄流域經濟發展帶。以貿易聯通為切入點,把瀾湄合作與「陸海新通道」結合起來,加強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提升貿易和通關便利化,帶動產能、跨境經濟、工業園區合作,加快推進經濟發展帶建設,為瀾湄合作註入新的強勁動力。

在瀾湄合作第五次外長會召開的前夕,新型冠狀病毒已經蔓延至東南亞,新加坡、泰國、越南、菲律賓、柬埔寨等國已報告確診病例。王毅表示,六國不僅將繼續分享疫情信息,加強交流,協調行動,還將著眼長遠,「探討建立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聯合處置機制」。

為了同東盟國家協調應對新冠疫情,2月20日,王毅與中國—東盟關系協調國菲律賓外長洛欽共同主持了中國—東盟關於新冠肺炎問題特別外長會。這是迄今為止首次聚焦公共衛生事業的多邊外長會。

「東盟國家是我們周邊國家,也是受疫情波及最直接的國家,泰國、新加坡等國出現不少感染病例。在此需要各國攜手並肩,共同應對。」許利平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指出,在此時刻召開特別外長會議,能夠凝聚共識、交流經驗、共同抗疫,有助於建立更為有效的公共衛生安全地區合作機制。

公共衛生安全成瀾湄合作新增長點

中國與東盟國家往來密切,互為主要旅遊目的地,每年人員往來超過6500萬人次,中國是東盟第一大貿易夥伴,東盟是中國第二大貿易夥伴,這使得疫情監測與防控合作緊迫性和必要性突出。

中方在抗擊疫情的關鍵時刻提出舉辦特別外長會議,得到了東盟國家的高度評價。泰國外長敦說,關於共同應對疫情的討論十分及時,是迄今為止首次聚焦公共衛生事業的多邊外長會,具有重要意義。

2月19日晚,王毅在老撾萬象會見東盟秘書長林玉輝時表示,公共衛生是跨越國界的共同事業,中國願同東盟加強這一領域合作,為中國-東盟關系註入新的內涵。王毅還表示,要以此次共同應對疫情為契機,探討建立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聯合處置機制,使公共衛生安全成為瀾湄合作新的增長點。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研究員劉英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指出,特別外長會非常及時、必要和高效。中國和東盟原本就在構建命運共同體,瀾湄國家更是共飲一江水,本身就是天然的互聯互通。東盟是中國的好鄰居、好夥伴,雙方需要緊密合作來共同應對疫情。

「中國國內的疫情已得到有效控制,在疫情防控方面也總結出了一些經驗。中國可以同東盟及時加強信息交流,共同分享交流防控經驗,幫助這些國家盡早發現盡早遏制可能出現的新冠疫情。」劉英指出,中國和東盟的經濟合作是非常密切的,疫情當下,需要加強合作,通過有效的防護,確保衛生與安全,繼續推動中老鐵路等大型項目,通過產業園區、工業園區等各種形式,並繼續開展產能合作,促進雙方的經濟發展。

根據《中國—東盟關於新冠肺炎問題特別外長會聯合聲明》,中國和東盟就如何共同應對疫情達成了九點共識。比如,及時通報疫情信息和最佳實踐,交流已有的流行病學信息;減輕急需醫療物資供應壓力,推動研發治療藥物和疫苗;在第三屆中國—東盟衛生合作論壇期間設立分論壇,就此次疫情防控進行深入研討等。

各方還表示,要合作增強新冠肺炎等新發、再發傳染病防控能力,開展數據、技術、經驗和能力建設交流,開展衛生醫療人員培訓,探討舉辦中國—東盟衛生應急人才研討班,加強雙方疾控中心與有關機構合作……

此外,針對此次疫情對各國經濟和區域合作的影響,各方一致同意,要支持受疫情影響的企業、特別是中小微企業發展,以中國—東盟數字經濟合作年為契機,推動數字經濟發展;共同維護本地區人員往來及貿易投資活動,「根據疫情防控進展,恢復並加強交往與合作」。

王毅在記者會上承認,疫情使中國與東盟國家之間的經濟合作受到一定阻礙,但他說,這是完全可以克服和彌補的。「中國經濟擁有強勁動力和韌性,長期向好的大趨勢不會改變。中國—東盟利益高度融合,供應鏈和產業鏈銜接緊密,疫情過後,合作需求將加速反彈釋放,合作空間也將得到新的拓展。」

由中國發起成立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近日表示,將對華提供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基礎設施貸款項目。為了幫助亞洲國家應對疫情帶來的經濟挑戰,亞投行政策戰略與預算局局長鄭權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專訪時還表示,亞投行也會繼續通過對傳統基礎設施項目的支持,促進所有成員尤其是本地區成員的經濟社會發展。

建設瀾湄流域經濟發展帶

在瀾湄合作第五次外長會上,中方提出,以貿易聯通為切入點,把瀾湄合作與「陸海新通道」結合起來,加快推進經濟發展帶建設,為瀾湄合作註入新的強勁動力。

王毅說,瀾湄流域經濟發展帶是六國的共同願景。要把願景變為現實,首先要加強貿易聯通。「陸海新通道」是一條貿易和產業合作的縱向大通道,將把「一帶」和「一路」有機連接在一起,向北可以通往中亞和歐洲,向南連接東南亞和南亞,輻射數十個國家和地區。如果瀾湄合作與「陸海新通道」結合,湄公河國家產品就可以直接進入中國中西部大市場,進而輸往中亞和歐洲市場。

「陸海新通道」是由中國西部省份與新加坡合作打造的陸海貿易新通道,以重慶為運營中心,以廣西、貴州、甘肅、青海、新疆等西部省份為關鍵節點,利用鐵路、海運、公路等運輸方式,向南經廣西北部灣通達世界各地,比經東部地區出海所需時間大幅縮短,目前已經形成西部12省區市和海南、廣東湛江「13+1」合作共建機制。

中方的提議得到瀾湄國家的積極響應。老撾外長沙倫賽表示,老撾是一個陸鎖國,沒有出海口、道路條件差,交通物流成本高,迫切希望加強該區域內的基礎設施建設和互聯互通。農業是老撾的基礎經濟,如果通過瀾湄農業合作機制,老撾農產品銷售到14億人口的中國市場,將極大滿足老撾的出口需求。

如何對接瀾湄合作與「陸海新通道」?王毅建議:一要支持口岸便利化,加強海關、檢驗檢疫合作,提升通關效能,打通物流瓶頸;二要加強基礎設施互聯互通,解決「聯而不通、通而不暢」的問題;三要推動規則標準互認、數據信息共享,加快國際貿易「單一窗口」建設,實現信息化平臺共建共享。

2月19日晚,新加坡外長維文在同王毅會見時表示,今年是新中建交30周年,新方期待同中方密切高層交往,紮實推進「陸海新通道」建設。新方願繼續積極推動簽署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系協定,積極參與共建「一帶一路」合作。

湄公河國家雖然經濟發展程度各異,但是總體來看處在工業化早期,急需效益高、投入少、見效快的工業化成熟方案。許利平認為,瀾湄經濟帶旨在推動該地區的工業化和現代化,進一步推動該地區產業一體化,從而促進地區一體化,前景廣闊。

劉英指出,隨著瀾湄合作與「陸海新通道」的結合,整個瀾湄合作經濟帶的建設必將給沿線國家帶來更多福祉,特別是對老撾這樣的內陸國家來說。「作為泛亞鐵路網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中國-中南半島經濟走廊的主動脈,中老鐵路建成後將發展成為老撾的經濟命脈大通道。在瀾湄合作機制上,這條經濟大動脈推進加強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可以幫助老撾實現變陸鎖國為路聯國,能夠幫助老撾提升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水平,接入到全球產業鏈和供應鏈體系中來,提升整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

中老鐵路建設是瀾湄國家交通基礎設施合作的一個典型。中老鐵路北起兩國邊境,南抵萬象,是第一個以中方為主投資建設、中老共同運營並與中國鐵路網直接連通的境外鐵路項目。鐵路線全長414公裏,全線采用中國技術標準、使用中國設備,計劃在2021年12月建成通車。

實現產能優勢互補

在談到加快推進經濟發展帶建設時,王毅表示,要加強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提升貿易和通關便利化,帶動產能、跨境經濟、工業園區合作,推動全流域經濟提質增效升級,加快瀾湄流域經濟發展帶建設。各國外長們表示,希望加快制訂產能、互聯互通、跨境經濟合作規劃。各國支持根據《瀾湄國家產能合作聯合聲明》,優化地區產能分布,實現產能優勢互補,提升各國在全球產業鏈和價值鏈中的地位。

近年來,中國與東盟國家經貿合作日趨緊密,貿易與投資規模持續擴大。中國海關數據顯示,2019年東盟超過美國成為中國第二大貿易夥伴,中國與東盟全年進出口總額達4.43萬億元,增長14.1%。截至2019年8月,中國與東盟雙方相互累計投資約2300億美元。

另一方面,中國對東盟貿易順差趨勢繼續增強。從雙方貿易往來結構看,2019年1-11月,中國對東盟的貿易順差為681.4億美元,較上年同期增長60.1%。中國與東盟國家的貿易結構本質上是國際產業鏈層級關系的體現,在根本上取決於資本的流向。

產能合作既是瀾湄合作的重要支柱,也是瀾湄合作最初重點擴展的領域。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梳理發現,在湄公河流域國家已有多個通過中國商務部確認考核的境外經貿合作區,包括柬埔寨西哈努克港經濟特區、泰國泰中羅勇工業園、越南龍江工業園、老撾萬象賽色塔綜合開發區等。

其中,位於泰國東部海岸的泰中羅勇工業園,是由浙江民企華立集團與泰國安美德集團合作開發的面向中國投資者的現代化工業區,同時也是中國商務部批準的首批境外經濟貿易合作區,集聚了汽配、機械、家電等行業的一批中國企業。截至2019年底,泰中羅勇工業園區入園企業已達140家,成熟企業大約占100家左右,另有1/3企業尚在建設或規劃中。如今的羅勇工業園已成為國內企業拓展泰國市場的樂土,被稱作泰國的「工業唐人街」。

泰中羅勇工業園高級顧問徐根羅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園區有近5000名中國籍工人,在春節過後已陸續從中國各地返泰。盡管泰國本土也出現了新冠疫情,但園區內通過采取嚴格的防禦措施沒有發現任何確診病例。

雖然並不存在勞動力短缺的問題,但徐根羅說,新冠疫情也給園區企業的供應鏈造成了一定影響。「中國企業境外基地的原材料、零配件差不多都是從中國母公司配送。中國母公司停產了,勢必影響境外基地的生產經營。這是全球化初級階段的表現。」

不過,徐根羅指出,園區內也有部分企業的生產幾乎沒有受到影響。比如,投資母體來自河北保定的新泰車輪公司,建廠已近10年,已實現屬地化管理,原材料是從中國以外的地方采購。

徐根羅認為,從此次新冠疫情可以看出,境外生產基地可以對沖國內的不可抗力風險。中國企業的全球化不應僅僅是生產基地的轉移,更應該是資產、資本、貨幣、供應鏈、人才等的全球化。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一帶一路總商會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