彙集金融科技人才的香港數碼港,一棟樓吸引5000億元創投基金的深圳灣創業投資大廈,澳門科技創新基地,大科學設施集中的廣州國際生物島……科技創新平台在粵港澳大灣區各城市接連落地,接力啓動了區内的創新引擎。
香港與内地城市攜手同行,積極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在區域協同、機制體制創新,以及産學研成果轉化等方面不斷取得新突破。産業格局「勢能」正在加速轉換爲經濟發展「新動能」,粵港澳大灣區正迎來發展的黃金機遇。
産業互補帶來發展新契機
将香港霓虹燈「鑲」在青花瓷元素上的文創産品,借《清明上河圖》散點透視手法創作的《胖貓圖》……亮相文博會的灣區文創IP跨界快閃店吸引了大批文藝青年前去「打卡」。28歲的香港青年設計師湯豔華,正在努力搭建平台,推動香港的獨立設計師品牌進入内地市場。
快閃店是一種在商業發達地區設置臨時性鋪位的新型業态,零售商不在一地久留,在比較短的時間内(如一個星期)推銷其品牌,抓住季節性的消費者。在湯豔華看來,年輕一代求新、求異、求快的消費習慣,給新生代設計師很大的創意空間。香港在設計方面的特色與内地在制造方面的能力形成優勢互補,在創意文化等很多領域可以擦出火花,帶來更多的産業合作和發展機會。
2018年3月,湯豔華在朋友的帶動下,決心去内地「闖一闖」。她在深圳前海深港青年夢工場注冊了蔓意多媒體創意(深圳)有限公司,從此,她找到了方向,開始「開挂」人生。粵港澳IP市集、粵港青年搖滾樂隊演出、香港懷舊街景重現……粵港澳多地的文化資源給了她無窮無盡的創作靈感。
「這個時代的審美已經轉向,我們公司會專門簽一些比較小衆、有特色的IP,以快閃店等方式開發商業用途,推出插畫漫畫、時裝首飾、玩具、文創産品等文化産品。」湯豔華說。
香港産業發展在設計理念、資金平台、國際化等方面具有先發優勢,而内地在科技創新動力、制造水平、産業變現能力等方面具有特長。正是看中了香港與内地城市經濟之間的互補性,越來越多的香港企業對融入大灣區發展表現出強烈意願。
數字經濟帶來創新發展「新動能」
如果把未來社會大數據比作石油的話,數據這種「石油」資源具有敏感性,傳播即意味着失去獨家價值,那麽如何解決大數據「石油」的交易、共享、流轉、保護等問題,就成了未來數字經濟發展中的巨大痛點和機遇點。
通過思考和解決這個問題,香港大學電子及電機工程學系博士畢業的李德豪在發展中掘到了第一桶金。2008年,他在香港成立BizCONLINE公司,當2012年佛山南海區政府與香港科技園聯合建設「南海粵港科技産業升級試驗區」時,李德豪的企業作爲首批15家創新創業領域企業獲批進駐。随後,他在佛山、深圳等地成立雲端容災信息技術公司,并推動智慧杆在城市的落地。從此,他的大數據事業越做越大。
粵港澳大灣區加速建設的「東風」,讓李德豪對未來有了更多期許。「大灣區可以看作是一條創新科技鏈,各地市都有各自角色。目前,香港正在籌備成立「數據隐形交易中心」,以專利技術将源數據屏蔽,數據提供者在平台上将數據隐形後,不但可以完全放心地完成交易,還可以把數據無限次地出售,爲企業創造更多收入,同時也爲全球大數據科研提供更大的空間。」李德豪說。
當前,全球迎來重大數字化機遇,數字化市場規模将達萬億美元,制造業也将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粵港澳大灣區數字産業化,以及産業數字化的水平均處國内領跑地位,數字生活新業态百花齊放。粵港澳地區正發揮各自優勢,努力建立分工協同的數字經濟創新體系,以數字經濟助推灣區發展。
人才聚力共建充滿活力的世界級城市群
「我們應推動從産業到技術到科學的轉化,加強高等院校的建設,吸引一流創新人才,通過源頭創新高地建設推動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院長樊建平說。
粵港澳大灣區逐漸成爲青年逐夢的舞台,香港青年一直以來都是其中最有活力的群體之一。2019年2月,香港規劃署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每天往來香港和内地的跨界上班人士達42500人,其中98.5%居住在深圳,其中也包括許多在深圳買房、在香港上班的香港市民。
粵港澳大灣區不僅要建成充滿活力的世界級城市群、國際科技創新中心、「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支撐、内地與港澳深度合作示範區,還将打造爲宜居宜業宜遊的優質生活圈,成爲高質量發展的典範。
粵港澳大灣區是中國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力最強的區域之一,在國家發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戰略地位。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3月底,在内地上市和屬于港股通标的灣區企業共計750餘家,總市值近27萬億元。一波又一波由粵港澳大灣區孵化而出生、長大、走向世界的企業,正循着科技創新産業發展「新動能」,擁抱國家發展,鏈接國際創新資源,闖出自己的廣闊天地。
一帶一路總商會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