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廣州市南沙區龍穴島上,深中通道沉管隧道首個管節鋼殼順利出運,意味着粵港澳大灣區的又一個「超級工程」取得突破性進展。
獅子洋入海口,南沙大橋一橋飛架,車輛往來穿梭。作爲《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以下簡稱《規劃綱要》)發布後首個投用的重點工程、民生工程,南沙大橋打通了大灣區互聯互通的新動脈。
若網在綱,有條而不紊。
今天,廣東正式發布《關于貫徹落實〈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實施意見》)以及《廣東省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以下簡稱《三年行動計劃》)。這是廣東推進大灣區建設的時間表、路線圖和任務書——分「三步走」,布局缜密,全面鋪開;百項任務,方向明确,蓄勢待發。
此時,距離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見證《深化粵港澳合作推進大灣區建設框架協議》簽署,恰滿兩年整。
特别是2019年2月18日,《規劃綱要》正式發布以來,大灣區建設進入了全面實施、加速推進的新階段。廣東攜手港澳,一步一個腳印,推動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的美好願景加快成爲現實。
号角再次吹響。大灣區願景清晰可見,美好藍圖徐徐展開……
布局起筆就不凡
在中新廣州知識城,廣州粵芯半導體技術有限公司廠區正在進行量産前的最後準備。「我們2017年12月成立,2018年5月生産基地開始動工,預計今年9月開始試量産。這是世界級的速度。」粵芯半導體技術有限公司副總裁李海明說。
大灣區跑出新速度背後,一個個重大項目快速起步、快馬加鞭,讓人們對這片熱土的未來充滿信心和憧憬。
大發展需要大戰略,大戰略需要大手筆。
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重大國家戰略。總面積5.6萬平方公裏、總人口約7000萬人,作爲全國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力最強的區域之一,這幅鋪陳在南海之濱的恢弘藍圖,注定起筆不凡。
2017年7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香港親自見證國家發展改革委和粵港澳三地政府共同簽署《深化粵港澳合作推進大灣區建設框架協議》。當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強調,要支持香港、澳門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粵港澳合作、泛珠三角區域合作等爲重點,全面推進内地同香港、澳門互利合作。
戰鼓聲聲催人進,不待揚鞭自奮蹄。
2018年8月15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全體會議在北京召開。四天之後,廣東省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全體會議在廣州舉行,「舉全省之力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動員令迅速傳遍南粵大地。
今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規劃綱要》,對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目标、空間布局等方面作了全面規劃。2月27日,廣東省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工作會議在廣州召開,「紮紮實實抓好《規劃綱要》任務落地落實」的部署令擲地有聲。
綱舉目張,執本末從。
2018年8月以來,廣東先後召開四次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全體會議,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重要指示精神和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會議精神,确保大灣區建設始終有力有序有效推進。
廣東大地,熱潮湧動。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構建現代産業體系、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基地建設等6個專項小組相繼成立,并提出「三步走」目标:到2020年,大灣區建設打下堅實基礎,在規則相互銜接和資源要素便捷有序流動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到2022年,基本形成活力充沛、創新能力突出、産業結構優化、要素流動順暢、生态環境優美的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框架;到2035年,全面建成宜居宜業宜遊的國際一流灣區。
「灣區經濟正在成爲全球經濟的重要增長極。粵港澳大灣區戰略的提出順應天時地利人和,是一種邏輯必然,更是一種規律使然。」在經濟學家、國家發展改革委原副秘書長範恒山看來,粵港澳大灣區蘊藏着巨大的發展活力和潛力。
百舸争流千帆競
近日,經廣東省政府同意,廣東省發改委正式印發《東莞濱海灣新區發展總體規劃(2019—2035年)》。這是《規劃綱要》出台後,廣東省政府審議通過的首個省級新區發展規劃。按照規劃,從濱海灣站出發,乘坐軌道交通6分鍾到達深圳、35分鍾到達廣州、40分鍾到達香港,「大灣區1小時交通圈」再添新優勢。
對于這樣的變化,來自香港的創客馬頌祺早已習以爲常。他的公司最早在香港起步,如今産品運營在廣州,生産加工在東莞,硬件測試在深圳,他笑稱,「每周都要在大灣區這幾個城市跑一圈」。
2018年10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親自出席并宣布港珠澳大橋正式開通。如今,港珠澳大橋口岸已實現24小時全天候貨運通關,日均客流量超7萬人次,港珠澳大橋成爲粵港澳三地要素流通的重要途徑。
同樣繁忙的還有廣深港高鐵香港段。港鐵公司介紹,自2018年9月通車至今,廣深港高鐵香港段已接載超過1400萬人次旅客往來香港和内地城市,日均乘客超過5.4萬人次。
充滿活力的世界級城市群,正煥發出越來越強的吸引力。而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讓創新要素沿着新通道開啓加速度。
今年1月,作爲廣東省政府2019年「一号文件」——「科創12條」《關于進一步促進科技創新的若幹政策措施》對外公布。其中,廣東省科技計劃項目向港澳開放、省财政科研經費可跨境港澳使用的改革突破,令不少港澳高校和科研機構大感振奮。
如今,沿着廣深港澳科創走廊,串起了廣州琶洲、東莞松山湖、深圳南山等數十個宛若明珠的創新産業園。舒糖訊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CEO何耀威說:「香港科技企業的市場空間大大擴容了,在大灣區,我看到了未來發展的無限可能。」
打造“一帶一路”建設重要支撐,是粵港澳大灣區的另一使命。
今年4月9日,來自日本及粵港澳三地的1000多名政商人士齊聚東京,參加由粵港澳三地政府聯合主辦的「粵港澳大灣區推介會」。「大灣區已成爲日本經濟界越來越重視的地區,日本企業非常關注粵港澳大灣區政策措施的落地。」日中經濟協會專務理事杉田定大說。
6月20日,粵港澳三地政府攜手在巴黎共同主辦「粵港澳大灣區投資環境推介會」。像這樣的推介會,今年一共有10場。澳門基金會研究所副所長楊道匡建議,粵港澳大灣區城市可以聯合起來,共同發起海上絲綢之路沿岸聯盟。
内地與港澳深度合作示範區,爲粵港澳發展提供新動能,也爲内地與港澳更緊密合作提供示範。
今年3月,财政部、稅務總局聯合下發《關于粵港澳大灣區個人所得稅優惠政策的通知》;6月,廣東省财政廳公布貫徹落實大灣區個稅優惠政策的通知,明确對在大灣區工作的境外高端人才和緊缺人才,其在珠三角繳納的個稅稅負差額,由九市政府給予财政補貼。至此,這一此前僅适用于珠海橫琴、深圳前海的優惠政策,範圍進一步擴大到大灣區。
宜居宜業宜遊的優質生活圈,加強多元文化交流融合,建設美麗灣區。
3月23日下午,1700名市民伴随着蒙蒙細雨,在從化馬場觀看了一場世界級水平的純演示性速度馬術比賽。這是從化馬場自去年8月正式投入使用以來首次舉辦賽事,也是香港賽駒首次在内地參與速度馬術比賽。
香港青年施嘉祖說:「以前會覺得我是香港人,現在可以說,我是粵港澳大灣區人。」
時不我待奮勇先
聞雞起舞,日夜兼程。
就在《深化粵港澳合作推進大灣區建設框架協議》簽署兩周年之際,廣東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又出實招,正式發布《實施意見》以及《三年行動計劃》。
廣東省大灣區辦負責人介紹,《實施意見》主要着眼長遠發展,對标大灣區到2035年的建設目标,對未來十多年我省要重點推進落實的大事要事進行謀劃,突出戰略性和協調性。《三年行動計劃》主要是着眼中期安排,把近中期看得比較準的、可以加快實施的重點工作進行分工部署,進一步量化階段性目标。
省委黨校教授陳鴻宇認爲,這兩份文件緊緊圍繞抓住建設粵港澳大灣區這個大機遇、寫好這篇大文章這一主題,既堅持頂層設計統籌謀劃,又堅持問題導向,敢出新招善出實招,是我省「抓緊抓實辦好」大灣區的工作方案和目标任務書。
踏石留印,抓鐵有痕。廣東正一步一個腳印,對照《規劃綱要》列出了詳細的「任務清單」,全省各地各部門将「按圖施工」、逐一落實、循序推進。
灣區建設,交通先行。
粵港澳大灣區要發揮極點帶動作用和強化軸帶支撐功能,離不開交通等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
6月26日,橫跨珠江口的跨江通道工程——深中通道的第一節沉管鋼殼開始浮運,前往桂山島的沉管預制廠進行混凝土澆築。深珠通道正在加緊規劃……珠江口東西兩岸融合互動發展駛入快車道。粵港澳大灣區交通布局加快「落子」,将依托以高速鐵路、城際鐵路和高等級公路爲主體的快速交通網絡與港口群和機場群,加速形成高效連接的網絡化空間布局。
灣區建設,産業爲基。
全世界每生産10部智能手機,有一半是「廣東制造」。改革開放以來,廣東構建起以電子信息、家電和汽車爲支柱的現代産業體系。這是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的堅實基礎。《實施意見》提出,加快打造電子信息、汽車、智能家電、機器人、綠色石化五個世界級先進制造業産業集群,建設具有國際競争力的先進制造業基地。
灣區建設,創新爲核。
一條閃亮的「廣州—深圳—香港—澳門」科技創新走廊正在粵港澳大灣區加速形成,越來越多的創新要素向其靠攏。這條科創走廊将創新資源串珠成鏈,形成重要的創新高地。創新合作,粵港澳三地優勢互補,前景廣闊。廣東将攜手港澳加快推進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重要科研機構和重大創新平台建設,面向重大科技領域持續攻堅,搶占科技競争和未來發展制高點。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承載着大灣區人民福祉和中國期待的粵港澳大灣區正在揚帆起航,加速向前。
一帶一路總商會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