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商場如戰場」,商機稍縱即逝,若不能抓住機遇,最終將被淘汰。正因如此,昨天300位台商齊聚廣州,參加「台商一起來,融入大灣區」活動,尋找新的發展契機,唯恐跟不上形勢。正如國台辦主任劉結一所說「近水樓台先得月」,廣東向來是台商的投資重地,台商在珠三角有良好的發展根基,如今粵港澳大灣區正正坐落在台商熟悉的這片土地上,怎能錯過這大好商機?無獨有偶,島內輿論也指出,粵港澳大灣區其實是台商大陸投資的「老巢」,台商深諳此地經貿門道,台商應該利用這個優勢積極和該灣區合作,謀求共同發展。
今年2月大陸方面出台「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已受到台商們的高度關注。大灣區範圍涵蓋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和廣東省廣州市、東莞市、深圳市、珠海市、中山市、佛山市、江門市、惠州市和肇慶市,共「9市2區」。整個大灣區的面積達5.6萬平方公里,人口約1億。2017年粵港澳大灣區的GDP達1.5萬億美元,與韓國規模相當,是台灣的2.4倍,在全球經濟體中可排第13位。其港口集裝箱吞吐量是美國紐約灣區、三藩市灣區、東京灣區總和的4.5倍,經濟增速超過2倍。目前粵港澳大灣區的經濟總量超過三藩市灣區,逐漸接近紐約灣區。外界預測,粵港澳大灣區有望成為經濟總量最大的灣區,更是大陸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之一。台商的嗅覺向來靈敏,當然不會漠視這個曾經為他們帶來豐厚利潤的區域。
早在20世紀80年代,廣東是台商到大陸投資發展最早的城市之一,主要是投資勞動密集型產業,包括製鞋、傢具、電線電纜、塑膠、五金、燈飾等。80年代後期,台企開始進入轉型階段,掀起了以電子信息產業為主的新一輪投資熱潮。目前廣東省已有近三萬家台資企業。
也許有人不解,粵港澳大灣區的「9市2區」實際就是泛珠三角,而這個地區一直都是經濟發展的「火車頭」,為何還要特別成立粵港澳大灣區呢?這主要是為了使大灣區各城市的資源配置更加合理和科學。過去珠江三角洲地區各個城市經濟發展迅速,但由於缺乏整體規劃,同質化競爭的現象時有發生。中央決定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就是在生產要素組合基礎之上,通過規劃和制度的協作,提高資源的配置效率,減少不必要的重複建設,使粵港澳大灣區經濟實現健康穩定發展。
根據規劃,大灣區將瞄準世界科技和產業發展前沿,加強創新平台建設,大力發展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加快形成以創新為主要動力和支撐的經濟體系。這對台商來說是千載難逢的機遇。台企在電子資訊產業、裝備製造業方面擁有技術優勢和豐富經驗,可以共同參與大灣區產業鏈和供應鏈發展。此外,醫療、教育、健康等服務業以及文創產業也是台灣方面的強項和優勢,加之廣東各地已根據國台辦頒布的「惠台31條措施」制訂了執行細則,將加快給予台資台企與大陸企業的同等待遇,粵港澳大灣區將給台商台企帶來龐大的商機。
來源:網絡 一帶一路總商會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