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著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和《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的出台,三地教育合作掀起新熱潮。教育部教育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汪明說,借助粵港澳全面合作的契機,可充分發揮三地高等教育各自優勢,構建優勢互補、聯繫緊密、溝通高效、協調有力的教育合作機制。

粵港澳三地高等教育資源豐富,在總量約150所高校的佈局中,香港5所高校躋身全球排名前50榜單,澳門旅遊教育等學科專業水準高居全球前列,廣東高等教育體量龐大且擁有完整的學科佈局和產業鏈。展望未來,三地高校合作前景無限。

  為灣區建設提供智力支持

廣東省教育廳副廳長那佳說,粵港澳三地高校逾百所,在校生超300萬人。灣區內高等教育類型豐富、層次多樣、互補性強,現代產業發展潛力巨大,為灣區建設提供了強有力的科技支撐和人才支持。

今年2月出台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提出,推動教育合作發展。支持粵港澳高校合作辦學,鼓勵聯合共建優勢學科、實驗室和研究中心。充分發揮粵港澳高校聯盟的作用。支持大灣區建設國際教育示範區,引進世界知名大學和特色學院,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

近年來,粵港澳高等教育合作交流機制不斷完善,簽署了《關於加強粵港高等教育交流合作備忘錄》等系列檔,並成立多個包括高校在內的合作組織。如粵港澳大灣區幹細胞與精准醫療戰略合作聯盟、中華傳統文化教育大聯盟、中醫藥創新中心、互聯網金融聯盟等。

2016年,中山大學率先倡議,並與香港中文大學和澳門大學共同發起粵港澳高校聯盟,彙聚三地高校,攜手打造粵港澳“一小時學術圈”。

短短兩年多內,粵港澳高校聯盟28所成員院校開展了多項卓有成效的工作,包括舉辦年度校長論壇、在聯盟框架下成立“粵港澳高校圖書館聯盟”和“粵港澳超算聯盟”、統籌各項學術交流活動及科技成果展覽,充分發揮彙聚三地高等教育資源的作用,為大灣區內高校合作打開了新局面。

  合作不斷向縱深推進

粵港澳三地高校合作不斷向縱深推進,既是眼下的生動實踐,更是鼓舞人心、凝聚力量的壯闊藍圖,正待三地找准優勢,積極謀劃。

香港特區政府教育局局長楊潤雄說,香港有多所世界知名高校、40多名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16所國家重點實驗室和6所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香港分中心,卓越的學術及科研水準備受國際肯定。

截至2017年11月底,香港與內地及澳門的高校共有1417個正在進行的學術研究合作專案,其中與廣東省和澳門院校的學術研究合作專案多達333項,占整體合作數目約25%。

楊潤雄說,香港目前已有6所高等院校在深圳開設產學研基地或研究院,隨著大灣區的發展,香港可將本地大學的科研成果在區內進行技術轉移和商品化。

澳門大學校長宋永華說,目前粵港澳大灣區內進入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行榜的高校有12所。“澳門暫時只有澳門大學一所,在配合澳門參與大灣區建設方面,我們深感責任重大,使命光榮”。

據廣東省教育廳介紹,目前有一批港澳知名高校達成來粵辦學意向,除香港科技大學(廣州)外,香港城市大學、澳門科技大學、澳門城市大學、香港大學(醫學院)、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落戶大灣區,內地正加快謀劃和推進。廣東高校也正積極招收港澳學生,目前經教育部備案可招收港澳學生的高校有54所。

同時,廣東省銳意探索新機制,高起點籌設大灣區大學、中山科技大學等高水準研究型大學,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教師教育學院,籌劃碧桂園機器人學院等高水準應用型本科高校。

  培養更多創新創業領軍者

粵港澳三地科研合作同樣大有可為。據那佳介紹,廣東省高等學校國際暨港澳台科技合作創新平台專案於2010年啟動,現已立項建設78個科研合作平台。粵港澳聯合實驗室建設於2016年啟動,首批立項建設了5家聯合實驗室。

深圳大學校長李清泉說,深大正聯合香港理工大學,打造創新創業教育的“升級版”。希望給師生提供更多創新創業環境,孵化更多科研成果,培養更多創新創業的領軍者。“過去30多年,我們的辦學定位是培養特區的建設者,培養了一批優秀企業家。未來30年,我們要結合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培養大灣區建設者,更要培養行業領導者。”

據宋永華介紹,澳門目前共有4所國家重點實驗室,有3所便設在澳門大學,且已與內地科研機構開展聯合實驗室建設,其中一些領域的科研能力較突出。電腦科學、工程學、藥理學與毒理學、社會科學總論和臨床醫學五大學科領域科研成果被引用次數國際排名非常靠前。

宋永華認為,粵港澳三地體制機制存在一定差異,客觀上給高等教育合作深化帶來一些挑戰,建議不斷加強協調和磋商,乃至組建協調機構,完善溝通機制。

在宋永華看來,大灣區高校之間應加強優勢互補、資源共用,通過機制創新,便利科研人員往來,促進科研專案合作,推動粵港澳高校聯合“引進來”“走出去”,共同打造大灣區國際化人才高地。

 

一帶一路總商會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