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粵港澳大灣區爲窗口,讓世界讀懂中國。4月20日,“讀懂中國·灣區對話”專題論壇在廣州閉幕。

  本屆會議以“中國式現代化與世界新機遇”爲主題,來自全球的政治家、戰略家、學者、企業家代表,通過17場重磅會議,從不同視角觀察中國式現代化帶給世界的新機遇。

  習近平總書記在視察廣東時指出,要使粵港澳大灣區成爲新發展格局的戰略支點、高質量發展的示範地、中國式現代化的引領地。

  在本屆論壇上,粵港澳大灣區也成爲關注熱點。與會人士表示,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成果,已成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進程的縮影。透過粵港澳大灣區,世界正看見一個加快推動高質量發展的中國。

  中國式現代化爲世界帶來新機遇

  在現代化的道路上,中國用幾十年時間創造了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的奇迹。波瀾壯闊的曆史實踐證明,中國式現代化走得通、行得穩,已經讓世界看見現代化的新圖景。

  菲律賓前總統、菲律賓高級副衆議長、“菲中了解協會”名譽主席格洛麗亞·馬卡帕加爾·阿羅約用“歎爲觀止”來形容中國改革開放至今的發展曆程。

  “中國和中國共産黨爲什麽能取得這樣的成就?什麽樣的内外政策讓中國走在了國際發展和現代化的前列?找到這些問題的答案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我們更好地理解中國。”俄羅斯國家杜馬第一副主席伊萬·梅利尼科夫(Melnikov Ivan Ivanovich)鄭重“發問”,并給出了自己的觀點。

  他認爲,中國在制定内外政策時不斷适應現實情況的變化,“改革開放政策就是中國在實踐中順應現實的最好例子”。在他看來,中國之所以能取得這樣的成就,是因爲沒有盲目複制其他國家做法,而是創造性地将其與中國實際相結合。

  面對中國式現代化給世界帶來的新機遇、新助力、新貢獻,來自各國的參會嘉賓期待與中國展開更多領域、更深層次、更大力度的交流與合作。

  “世界确實處于新時代,這個新時代号召我們踏上新征程、開展新合作。”格洛麗亞·馬卡帕加爾·阿羅約說。

  3月27日,新加坡總理李顯龍抵達廣州,對中國展開爲期六天的正式訪問,中新經貿合作開啓暖意十足的“春之約”。目前,中國已是新加坡第一大貨物貿易夥伴、第一大出口市場和第一大進口來源以及第三大服務貿易國。

  “新加坡自早期以來,就一直是中國現代化進程中堅定的合作夥伴。”新加坡前總理、榮譽國務資政吳作棟提到,東盟和中國正在商讨升級雙方簽署的自貿協定,“我誠摯地希望雙方能取得實質性進展,這将爲加深區域經濟一體化和鞏固基于規則的多邊貿易體系鋪平道路”。

  近年來,中國開放水平不斷提升,開放的大門越開越大、環境越來越好、服務越來越優,展現大國開放融通的廣闊胸懷。

  推動大灣區成爲高質量發展典範

  “大量證據表明,粵港澳大灣區正在向高質量創新發展邁進,爲現代化建設努力奮鬥,同時生活水平也随之提高,社會愈加穩定。”英國工黨影閣财政部前發言人、議會上院議員戴維森勳爵說。

  作爲中國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力最強的區域之一,粵港澳大灣區備受全球矚目,并成爲與會嘉賓提及的“高頻詞”。

  在來自全球的與會嘉賓眼中,通過粵港澳大灣區這扇窗,可以看見中國的新發展、世界的新機遇。

  “當我們看中國未來的時候,我們必須要思考粵港澳大灣區的定位在未來将是如何的。”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公共政治特聘教授、巴西前旅遊部部長福鑫說,“據我了解,中國将繼續秉持開放态度和政策。而在中國,全球性、開放性最好的代表,就是大灣區。”

  2022年GDP超13萬億元、國家高新技術企業達5.7萬家、4個港口邁入億噸大港行列、港澳企業商事登記實現“一網通辦”……站在全球舞台聚光燈下的粵港澳大灣區,在過去五年中取得了一個個舉世矚目的成就,如今更在高質量發展中“逐浪前行”。

  廣州粵港澳大灣區研究院理事長、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前海國際事務研究院院長鄭永年将目光聚焦于粵港澳大灣區在人才方面的比較優勢。

  “要成爲科創中心,需要不同文明、不同文化的思想沖撞,人才非常重要,一定要抓住人才。人才去哪裏,資本就去哪裏,技術是人才的産物。”鄭永年表示。

  圍繞粵港澳大灣區的高質量發展,國家發改委原副秘書長範恒山提出了他的見解。他認爲,大灣區要以制造業爲本,協商制定灣區産業協同發展規劃,并依據産業鏈供應鏈一體化要求來調整地區産業分工,使各個地區聯爲一體,成爲優勢互補、鏈條相扣,打造一個具有韌性和競争力的産業體系。

  在他看來,作爲國家區域重大戰略賦能的先行先試地區,“粵港澳大灣區有條件,也有必要在推動高質量發展中走在前面,成爲高質量發展的典範”。

 

來源:南方日報

一帶一路總商會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