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金融體系對外開放又有新進展。
1月28日,中國人民銀行營業管理部發佈公告,對美國標普全球公司(S&P Global Inc.)在北京設立的全資子公司——標普信用評級(中國)有限公司予以備案。同日,中國銀行間市場交易商協會亦公告接受標普信用評級(中國)有限公司進入銀行間債券市場開展債券評級業務的註冊。這標誌著標普已獲准正式進入中國開展信用評級業務。
據悉,有關放開外資評級機構准入的政策,從2017年開始已陸續推出。去年下半年,國際三大信用評級巨頭開始加速籌畫在華獨資經營事宜——6月,穆迪、標普相繼在北京註冊了獨資評級公司;7月,惠譽的全資子公司惠譽博華也落戶北京。
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指出,鑒於上述三家機構在全球享有很高知名度、以及佔據了市場的主體份額,在信用評級方面具有很強的優勢,因此標普正式獲准進入中國,是中國評級市場發展過程中一個里程碑式的事件。
連平認為,外資評級機構進入中國,有利於境外公司擴大對華投資,並且對中國評級市場的發展有很大的推動作用。
「三巨頭」仍舉足輕重
信用評級始于二十世紀初的美國。
1909年,穆迪公司成立,最初的業務主要是對鐵路債券進行評級。
1975年,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認可穆迪、標普、惠譽為「全國認定的評級組織(NRSRO)」,「三巨頭」便開始主宰國際評級行業至今。
根據美國著名智庫外交關係協會(CFR)2015年的報告,上述三家機構控制著全球大約95%的評級業務,其中美國的穆迪、標普吞食了80%的份額,歐資背景的惠譽占15%。
據英國廣播公司(BBC)2017年報導,作為有盈利目標、提供收費評級服務的企業,相互競爭的評級機構自身信譽近年開始受到質疑,尤其是2007-08年次貸危機引爆全球經濟危機後,評級機構也曾被告上法庭。
不過報導稱,在國際市場上,「三巨頭」仍然舉足輕重;金融、法律、財會和財經資訊行業的業者都離不開它們的評級;雖然不是一語定乾坤,卻依舊是重要參照標準,也是一切分析的起點。
而在中國國內,目前主要的評級機構為中誠信、聯合資信、大公、上海新世紀等,佔據了國內市場的絕大多數份額。
長期以來,國際評級機構在中國經營只能採取與本土公司合作的方式:穆迪持有中誠信30%的股權,標普、惠譽的合作方分別是上海新世紀、聯合資信。不過,相關合作不涉及評級業務,主要為技術輸出和管理。
隨著中國加大金融業對外開放力度,這一局面迎來轉機。
「3個月內完成籌備、選址、設立」
2017年5月12日,財政部網站發佈的《中美經濟合作百日計畫早期收穫》中提到,中方將允許在華外資全資金融服務公司提供信用評級服務。
一個多月後,國家發改委、商務部聯合發佈《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2017修訂)》,在服務業領域取消了「資信調查與評級服務」的外資准入限制。
同年7月3日,中國人民銀行發佈2017年第7號公告,明確了境內外評級機構進入銀行間債券市場開展業務的要求。
2018年3月27日,中國銀行間市場交易商協會發佈《銀行間債券市場信用評級機構註冊評價規則》,允許符合條件的境外信用評級機構在境內開展債券信用評級業務。
隨後,上述三大機構便加速籌畫在中國獨資經營的相關事宜。
去年6月15日,穆迪註冊成立穆迪(中國)信用評級有限公司,註冊資本5000萬人民幣;6月27日,標普註冊成立標普信用評級(中國)有限公司,註冊資本1800萬美元;7月27日,惠譽註冊成立惠譽博華信用評級有限公司,註冊資本5000萬人民幣。
上述在華子公司均為「三巨頭」全資持有,且註冊地都在北京朝陽區。人民網去年9月報導稱,這些公司從籌備、選址、設立,短短3個月內全部完成。
1月17日,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潘功勝表示,目前國際三大評級機構均已在境內設立法律實體。交易商協會正在開展註冊評價工作,完成註冊評價後,相關國際評級機構即可開展評級業務。
「要適應中國市場和客戶」
如今標普正式獲准進入中國,究竟具有怎樣的意義?
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表示,這是中國開放評級市場的一個重大事件,「可以說是里程碑式的。」
「在評級市場,西方的這三大公司在全球有很高的知名度,所占的份額非常大,在該領域有很強的優勢。」他指出。
連平認為,國際評級機構進入中國,對於境外公司擴大對華投資「應該是有好處的。」
「一方面,更深一層地瞭解中國市場,可以讓國際評級公司可以更多地起到推介、仲介的作用,因為它們廣泛地跟全球的投資者、公司打交道。在投資諮詢的業務上,全球一些主要的大公司,基本上就是這三家機構給分包了。」他說。
對於全球投資者怎麼看中國、怎麼更好地在中國市場有好的商業機遇,連平表示,國際評級公司會起到很重要的作用,「這個開放對於未來進一步擴大在中國市場的投資,肯定會帶來比較積極的推動作用。」
他強調,中國國內評級公司和國際評級機構存在較大差距,前者「需要非常認真地對待這一挑戰。」
「如果中國相關公司不認真加以對待的話,標普等機構入華後在市場上開展競爭,很顯然一些品質比較低的國內評級公司,在業務上會受到很大挑戰,地盤可能會受到很大的侵蝕。」連平指出。
不過他同時表示,國際機構的進入,能夠使中國公司在掌握相關標準以及理念方面有所進步。
「國際評級機構在方法和經驗、資料的積累,以及針對性等方面具有非常強的優勢,它們對中國評級市場高品質的發展,會起到一個很大的推動作用。」連平補充道。
前海開源基金首席經濟學家楊德龍則稱,國內的評級公司普遍存在一些不規範的現象。去年很多債券違約的公司,在國內評級機構處的級別仍然較高,有些甚至是3A。因此,這些評級機構的公信力不高,相關評級也得不到投資者認可。
「標普能夠給國內的評級市場提供更好的參考標準,有望改善較為混亂的現狀,提高中國信用評級的可信度,我認為這是一個重大的進步。」他說。
目前,中國有全球第三大的債市,「三巨頭」都渴望在這個龐大的市場中分一杯羹。那麼,在實際進入中國開展運營的過程中,它們會面臨怎樣的困難?
連平指出,國際評級機構在對公司進行評級時,會運用有關模型。這些模型更多地是基於西方發達國家經濟運行的一些特點,以及地方的一些政策。
「從這些基礎和框架中形成、並且是長期積累出來的模型,在中國市場是不是完全適用,這肯定是個問題。從過去來看,有很多案例可以證明,不一定是完全適用的。」他說。
連平總結道,「中國市場畢竟有中國特色,幾家國際著名的評級公司將來在這裡開展業務的話,也會遇到一些挑戰——怎麼去適應中國市場、中國客戶。」
來源:網絡 一帶一路總商會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