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后製造業企業復工復產節奏如何?疫情是否加快了產業鏈的轉移?製造業就業狀況如何?政府和金融支持有多大?出口超預期是何原因?當前出口份額的上升是否可持續?
中金宏觀團隊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相結合,拆解宏觀數據,並走訪20餘家製造業企業和1個工業園區,涉及醫藥、化工、通信電子、軟件、港口、紡織、汽配、機械設備、家電、智能家居等行業,以深入了解我國製造業的疫后復蘇態勢及研判明年出口走勢。
製造業呈現穩步復蘇的態勢
今年疫情期間,大量製造業企業停工停產,為確保生產經營活動儘快恢復正常,中國政府從多方面助力企業快速復工。走訪調研中,企業普遍反映3月後已快速復工,多數企業感覺需求正在穩步復蘇,但幅度分化。
大中型製造業企業沒有出現大規模裁員的現象,部分企業甚至存在結構性招工難的問題。疫情過後,大小企業分化加劇,部分行業集中度或將上升。外部環境方面,受訪企業表示對政府支持的感受增強,融資環境改善較為明顯。
(一)復工迅速,復產分化
疫情期間,政府三方面發力協助企業復工。
一是為企業提供防疫物資(如口罩、消毒液),保證其具備復工條件;
二是針對交通不暢,建立跨區域用工協調機制,組織國際包機和班列;
三是協調上下游產業鏈共同復工。
受訪汽車零配件公司表示,復工時向政府相關部門提供了上下游關聯較大的企業名單,政府重點為這些企業同期復工解決困難。汽配公司表示雖然疫情衝擊導致其2月產能僅恢復至40%,但在政府的支持下,3月下旬產能已基本恢復正常。
-
新老基建對相關製造業訂單的帶動作用較強。
以某電力和通信設備製造企業為例,公司上半年的業績在不同業務板塊之間出現了明顯的分化。
在新基建的帶動下,特高壓產品需求持續提升,公司上半年智能電網和系統集成的營業收入同比增長20%;公司相繼中標多個海上風電項目,海洋電力與系統集成的營收同比上漲約40%。
但是公司傳統的光纖光纜業務收入受到疫情以及光通信行業的供需調整等影響,產品價格下滑,該板塊營業收入下降。
-
汽車零配件和煉化龍頭表現較好。
某汽車配件企業認為,疫情早期,訂單生產由於勞動力供給不足而下滑,3月後公司產能穩步恢復,4月以來,由於疫情暴發后私家車對公共交通的替代以及政府限購放鬆,訂單和產能利用率快速恢復。
公司上半年實現營收4億元,同比下降10%,其中第二季度應收同比增加3%,同時企業預計三、四季度公司營收有望延續良好的表現。
-
紡服出口企業恢復略慢。
某紡織企業2019年主營業務收入有50%來自海外,海外疫情暴發導致全球紡織品需求萎縮,企業2020年上半年營業收入同比下滑8%;凈利潤較上年同期下降40%。面對海外市場的不確定性,該紡織企業積極適應變化,豐富產品線,配合客戶轉產口罩用紗和防護服用紗,開發抗菌系列產品,以對沖疫情的不利影響。
企業感受到7、8月份傳統紡織品出口訂單開始有起色,美國聖誕消費旺季的配貨需求增加,目前的產能利用率在80%左右,雖低於去年旺季水平,但已高於去年的平均水平。
特殊現場作業企業,復產之路較慢,企業也在積極尋求業務轉換。某醫療軟件企業從事醫院信息化建設,疫情期間醫院實施嚴格的防控措施,各科室信息化系統的搭建被迫停滯。鑒於此,公司將工作重心轉移到了定製化產品研發上。
(二)就業穩定,行業整合
受訪企業中並未出現大規模裁員,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原因。
其一,跨過劉易斯拐點后,製造業勞動力市場中需求方的議價能力下降。
某汽車配件企業表示,很希望留住熟練工人,但疫情過後部分四川、重慶的工人可能選擇不再回來,過去幾年的產業內遷也使得很多中西部勞動力就近就業。
其二,製造業自動化程度的提高增強了企業在用人成本上的韌性。
某化工企業表示,公司生產的自動化、智能化水平已大大提高,勞動力的總體需求不大。即使疫情導致企業減產,企業也可以選擇以少加班,多放假來暫時應對危機。
其三,部分對人工成本敏感的企業此前就已將產業鏈轉移至東南亞。
但需要注意的是,本次調研的對象多為大中型製造業企業,部分服務業及小微企業在疫情衝擊之下的勞動力市場狀況可能沒有這麼樂觀。
-
疫情或加速行業長尾企業出局,加劇產能出清。
受訪汽車配件企業表示,4月以來需求的復蘇主要來自頭部汽車品牌的訂單恢復,長尾小客戶的訂單下降明顯,應付賬款有違約風險。
尾部企業市場份額低,難以實現規模化生產,研發投入不足導致企業缺乏必要的技術積累,在疫情導致外部經濟環境發生劇變的情況下,或將加速出清。
-
部分行業集中度或將上升。
受訪化工企業表示,250萬噸級PTA裝置相較現在市面上200萬噸以下的裝置,單噸就有200元的成本優勢,但是目前的價格對於200萬噸以下的小型企業而言,盈利難度較大。
老舊產能缺乏競爭力,企業的規模優勢壓低了市場價格,促進行業產能出清,龍頭集中度提升。
某電子企業表示,與競爭對手相比,龍頭企業將更多的資源和資金投入到中高端產品的開發上,相對競爭力主要體現在產品信賴度和設備穩定性上,雖然相對成本更高,但整體獲益能力和發展潛力佔優。
5G和新基建的應用場景對晶片設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深耕中高階產品的頭部企業相對側重生產端成本控制的中小企業的優勢將更加明顯。
(三)政府支持的感受增強
外部營商環境方面,受訪企業表示對政府支持的感受主要體現減稅降費和金融支持兩個方面。
-
在減稅降費方面,企業對社保降費的獲得感最強。
某軟件企業和某電子企業也表示疫情期間的政府扶持主要是社保減免。受訪工業園區對企業有階段性減免租金、企業招聘費用返還、運營補貼等多維度、普適性的扶持政策,確保扶持政策惠及園區內儘可能多的企業。隨着企業經營好轉,目前這些政策已經逐步退出。
根據財政部數據,今年上半年,新出台的支持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的政策措施新增減稅降費8941億元,其中,2~6月三項社會保險累計減免企業社保費用5769億元,緩繳431億元,有效緩解了企業的資金壓力。
-
金融支持方面,今年小微企業和製造業的融資獲得感增強。
以某工業園區的情況為例,園區建立起銀企之間的專項溝通機制,加強對園區內企業貸款數據的監測,對企業融資訴求及時跟蹤反饋。園區還大力推動設立風險補償資金池,強化與金融機構的合作,通過風險共擔的模式,在疫情期間為500多家私營企業解決融資授信近40億元。
針對小微企業抵押品不足、銀企信息不對稱的痛點,園區與某數據平台展開合作,藉助平台歸集的企業基本狀況、經營信息等多維數據,為小微企業匹配合適的信貸資源。
金融機構在放貸時,通過廣泛聯網和大數據分析等方式打造小微企業的精準畫像並評分,以此指導放貸行為,打通了小微企業融資的「最後一公里」。
-
總體來看,企業的融資環境明顯改善。
受訪銀行表示,對通過數字畫像打分符合條件的小微企業有實質性放鬆,並根據壞賬率跟蹤降低打分標準。
短期看,監管機構提高了對小微企業不良貸款的容忍度(不良率不超過3%);長效機制方面,7月出台的《商業銀行小微企業金融服務監管評價辦法》帶來的監管激勵,保證銀行有動力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更好地服務小微企業。
受訪大中企業融資則普遍在LPR附近定價。調研過程中,企業認為今年前幾月利率下降明顯。某醫藥企業表示,銀行融資現在改善了很多,但銀行只借經營性貸款,併購貸款暫不批准。
受訪的大中企業反饋的貸款利率基本在3.6%到4.2%之間浮動,與一年期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相當。二季度企業貸款加權平均利率為4.64%,比上年末下降0.48個百分點,超過同期LPR降幅。
出口有望保持高增速
二季度以來,中國出口增長持續超預期,佔全球份額快速上升。
出口企業一季度受國內疫情影響較大;二季度起,我國疫情基本得到控制,國內復工復產、美歐消費需求增長、海外生產停頓帶動我國出口快速復蘇;三季度以來企業在出口方面基本延續了增長態勢。
中國產業鏈齊全,跨境電商發達,加上政府政策支持是支撐出口的重要因素。自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中國政府不斷加大供給端政策協調與扶持力度,同時建立了完善的疫情防控機制。得益於各項政策支持、良好的產業基礎及跨境電商的發展,中國得以率先復工復產。
在海外疫情暴發時期,中國成了全球最為穩定的「供貨商」。今年3~7月,中國貨物出口佔全球份額為16%,明顯高於2019年的13%。
(一)疫情加速出口轉移和進口替代
某專用設備零部件生產企業表示,由於公司競爭對手主要集中在印度,疫情又導致印度工廠產能下滑,5月起下遊客戶陸續將訂單轉移至中國。某彩電企業也表示二季度以來,中國供給率先反彈,而海外本地品牌的代工廠受疫情影響導致供給大幅下滑,企業之前產業鏈一體化布局的優勢使得產品市佔率快速提升。
進口方面,部分行業上游的供應商受疫情影響由歐美轉移至國內,替代效應明顯。受訪園區表示,疫情期間部分企業的進口零部件供給不足,需要尋找合適的國內供應商,若國內配套企業的產品質量無法滿足要求,企業主動為其提供指導,這給國內一些規模較小的供應商提供了難得的發展機會。
分行業看,中國出口份額上升由多個製造業行業帶動,醫療物資與居家辦公用品行業出口份額上升最顯著。2020年4~8月,醫療物資出口同比增長58.9%,居家辦公用品出口同比增長6.2%,明顯好於其他產品同比下滑6.1%的表現。
據計算,在全部98個細分行業當中,中國有23個行業佔全球出口份額的同比增幅達到1個百分點以上。這23個行業均屬製造業,其中有4個行業與醫療物資有關,有4個行業與居家辦公有關,其他15個行業與醫療物資和居家辦公關係並不直接,說明此次中國出口份額的上升是一次較為普遍的上升。
分地區看,對美歐消費品出口強於工業品。某智能家居企業表示,海外疫情停工導致B端辦公室採購基本停滯,預計到明年一季度才會有所恢復。但是美國的居家辦公需求增長強勁,C端線上零售的訂單明顯增加,一定程度上沖抵了B端出口額的下降。
疫情改變消費者行為,催生歐美「宅經濟」。某小家電企業表示「宅」生活下美國民眾在家的時間顯著增加,帶動烹飪、清潔等方面的需求,公司廚房小家電、掃地機械人等產品在海外熱銷。
同時,疫情導致越來越多的產品需求從線下轉移至線上銷售,企業憑藉在中國市場積累的新零售、線上渠道等方面的先進經驗,在歐美市場中能夠相比競爭對手更好地應對疫情期間消費者購物習慣的變化,搶佔市場份額。
「一路一帶」國家或成為其他產品分類中工程機械板塊海外需求的新勢力。某裝備企業表示,我國工程機械企業在越南、東南亞、東歐等「一帶一路」國家的市佔率快速提升。
這主要是因為:
第一,這些國家也有較強的基建穩增長需求,而中歐班列等物流供貨有保障;
第二,今年以來「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外資企業不斷裁員並解除合同,我國企業順勢拿下了不少當地的資源,包括技術人才、合作夥伴、製造產能,加快了中資品牌的本地化運營;
第三,我國工程機械企業與國際競爭對手的技術差距在縮小,近年國內上游供應鏈(液壓件、泵閥、減速器等)的崛起又有利於壓縮成本,強化產品的性價比;
第四,我國與「一帶一路」國家在地理位置上有先天優勢,工程設備的項目延續期較長,後續服務跟進有保障。
(二)強勁出口對企業決策的影響
疫情暴發后,我國企業承接了部分海外轉移的訂單,部分產業鏈暫時回遷。但是企業海外布局大趨勢未來仍將繼續。某五金企業表示受中美貿易摩擦的影響,供應鏈出現再分工,部分國內供應鏈轉移至國外。但疫情給供應鏈轉移按下了暫停鍵。
在已投產的海外基地中,目前東南亞已經完全恢復產能,美國工廠也於9月份恢復產能,歐洲基地的產能恢復了70%左右。
據了解,除去貿易摩擦,企業外遷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一是應對國內勞動力成本的上升。某紡織企業表示為了壓低人工成本,企業在5~6年前就開始在越南布局,雖然當地產業基礎較差,但與勞動力成本低,且以20多歲的年輕勞動力為主。
二是在「一帶一路」等倡議帶動下拓展海外市場,通過在海外設立工廠促進產品的本土化生產。也有部分企業表示沒有向海外轉移產能的計劃。某零部件生產企業也表示公司沒有向海外轉移產能的計劃。
具體來看,傳統業務沒有必要轉移至海外,因為投入周期長、成本高,且該部分業務利潤薄、規模正持續收縮;而新興業務對產業鏈齊全度要求較高,難以在低成本地區簡單複製。
企業對擴產多持謹慎態度。某五金企業坦言,儘管訂單滿負荷,但暫時沒有在國內擴產的意願。一方面,因為疫情給經濟運行帶來了巨大的不確定性,企業未必能對未來海外需求做出準確判斷;另一方面,由於該行業的產業鏈較長,擴產不能一蹴而就。
某注塑機製造企業同樣對海外需求的可持續性持懷疑態度,認為盲目擴張可能在海外競爭對手的供給恢復后導致產能過剩,企業目前主要通過增加外包的方式應對生產壓力,擴張計劃基本不受疫情影響。某家電企業也表示暫不考慮擴大產能,公司基本是以銷定產,供給彈性較大,現有工廠通過增加用工基本就能應對今年的需求。
(三)明年我國出口情況展望
展望未來,目前的出口優勢不會迅速退坡,但中長期看出口份額的上升並非各行業均可持續,受訪企業也表示並未過度依賴這波紅利,擴產仍較謹慎。
短期看,隨着海外主要出口國三季度復工復產,其出口份額開始有上升跡象。數據顯示,多個國家9月採購經理指數(PMI)出口新訂單指數已較4月顯著上升,其中德國、荷蘭、巴西、印度等經濟體的指數已升至榮枯線以上。
另外這些經濟體並未普遍出現大批企業倒閉的現象,供給能力得以保存。同時,部分行業出口份額上升的程度遠高於過去幾年的趨勢。在3~6月出口份額同比上升超過1個百分點的23個行業當中,有6個行業在2012到2018年的出口份額是下降的。這種下降與中國近幾年產業升級的趨勢相對應,高技術製造業蓬勃發展,而中低端的勞動密集型製造業則向其他國家轉移。
就此看來,以上6個行業出口份額的上升更可能是暫時的。其餘出口份額上升的行業(見圖1右側),在2012年到2018年其出口份額也在上升,其出口轉移或有持續性,但今年3~6月高於過去幾年的份額高增長或較難維持。
長期來看,國際競爭力的提升需要靠改革與技術進步來實現。調研中我們發現,中高端以及具備完整產業鏈優勢的產品(如電子、高新技術裝備等)轉移更具持續性,中低端產品(如印度棉紡等)的轉移持續性不強。
某專用設備零部件生產企業表示目前海外轉移的部分低端產品訂單,毛利率低於公司高端產品線。公司承接此類訂單是出於對客戶的幫助(有長期戰略合作協議)。海外恢復后,公司就會放棄此類訂單。
從長期趨勢來看,此類低端訂單也正在從中國轉出。但是在高端鑄件領域,隨着美國工廠關閉,公司承接了相關訂單。全球高端鑄件產能相對稀缺,訂單一旦給到公司,下遊客戶就會產生黏性。強出口對企業技術改進、產品升級的激勵作用不宜高估。
在某注塑機製造企業看來,公司在疫情期間推出的歷經多年研發的新機型的確帶來了海外市場出口額的顯著增加,但是行業整體向高端市場布局的動力有待提高。一方面,行業內技術的突破依賴於工業設計、基礎材料等多學科的配合;另一方面,二季度以來需求持續向好,行業僅是滿足內需和海外中低端市場就已處於滿負荷生產狀態,通過改進技術追逐海外高端市場的緊迫性相對不明顯。
疫情可能會加快中國出口結構的調整,比如一些行業因為疫情離開中國,另一些行業則加快向中國轉移。
圖2展示了2012年到2018年中國出口份額下降最多的10個行業,其中標「*」的為今年3~6月出口份額也在下降的行業,這些行業可能會在疫情影響下加速向海外轉移,比如鞋靴、箱包製造等。
類似的,圖3展示了過去幾年中國出口份額上升最多的10個行業,其中化學纖維、非棉麻植物紡織纖維等行業在今年3~6月的出口比例也在上升,有可能會加速向中國轉移。海外需求強消費、弱生產的局面也可能在未來發生反轉。
隨着其他國家復工復產持續推進,消費品的出口紅利將逐漸下降。而海外疫情逐漸平穩后,部分國家可能加大推動關乎民生的製造業板塊的產業鏈本土化進程,屆時生產資料的出口有望得到一定的提振。
總體來看,中國出口佔全球出口份額快速上升有長期的結構性因素,但更多的是疫情導致的特殊情況。這種情況下,明年中國的出口增速將可能主要取決於需求側因素。考慮疫情對出口的特殊影響,按照此前的分類,分別測算明年海外對醫療物資、居家辦公品以及其他產品的需求,以此推斷各類商品的出口增速。
若疫情影響逐漸消退,醫療物資出口增長將會有所回落。醫療物資作為剛需產品,對收入的彈性相對較小,包括口罩、消毒用品的出口主要受疫情發展的驅動。若疫情得到逐步控制,全球對醫療物資的需求增長或有所下降。
如果明年美國樓市向好,居家辦公品出口或繼續擴張。居家辦公產品包括電子產品、傢具、家電、文體用品等,大多與地產周期緊密相關。預計疫情過後居家辦公將成為「新常態」,民眾對住所環境的改善性需求上升。
調查數據顯示,美國勞動力遠程辦公的佔比從疫情前的14.7%躍升至41.9%,且疫情後計划繼續採取遠程辦公的勞動力比例仍有26.7%。目前只有49%的遠程辦公者有專門的工作場所,有24.4%的遠程辦公者仍在共享房間的環境下辦公。
歷史經驗顯示,美國房地產周期上行將拉動中國居家辦公品出口。但值得注意的是,居家辦公品大部分是耐用品,今年存在一定的前置消費。鑒於此,美國地產對居家辦公品出口的拉動或呈現前高后低的走勢。
其他產品將隨全球總需求復蘇而恢復。與以往經濟危機不同,此次疫情對歐美家庭資產負債表的衝擊相對較小,這一部分源於歐美政府大力度的財政紓困政策。
從消費來看,歐美耐用品復蘇好於非耐用品——耐用品存續時間長,價格往往較高,耐用品消費的復蘇說明消費者信心仍在。如果明年疫情可以得到有效控制,各國生產活動進一步恢復,經濟和貿易共振復蘇,對其他產品,尤其是工業和投資品的出口需求也將隨之回升。
基準情形下,我們預計中國2021年出口增速將繼續上升,全年增速或在9.0%左右,其中比較多的一部分是因為上半年的基數效應。如果疫情可以在短期內得到控制,醫療物資的出口將從明年二季度開始同比大幅下降,全年同比降幅可能在15%左右。
在美國地產周期的推動之下,居家辦公品的出口或繼續上升,但考慮到今年部分耐用辦公品的前置消費,地產對居家辦公品的拉動可能有一定折扣。綜合考慮,預計居家辦公品2021年全年增速達到8.4%左右。隨着全球經濟的穩步復蘇,對其他產品的需求逐步恢復,其他產品的出口同比增速有望在2021年上升至14%。
加總來看,2021年中國出口增速(以美元計價)有望達到9.0%;分季度來看,同比增速可能在2021年一季度見頂、達到28%左右,這主要是受低基數的提振,隨後將逐步回落。
如果從環比來看,出口增速並不高。2021年1~4季度的環比增速(季節性調整后)分別為+3.5%、-1.3%、-0.5%、+0.8%,這一水平與過去幾年的平均值相當。另一方面,2020年到2021年平均出口增速相比于疫情前水平並未偏高。
2012年到2018年年均出口增速約為4%,2019年因為貿易摩擦,出口增速降低。基於我們的估計,2020年到2021年出口年均增速約為5%,基本接近過去幾年的增速趨勢。
明年出口的預測仍面臨一定的不確定性,上行風險和下行風險並存。上行風險源自疫苗落地后海外消費大幅反彈,企業加快補庫存,推動全球經濟全面復蘇,拉動中國出口。
下行風險則來源於疫情未來發展的不確定性。雖然我們認為疫情大概率將於2021年中基本得到控制,但是仍不能排除疫情反彈、各國在一定程度上重啟防控措施的可能性。
三季度末以來,歐洲已經有部分國家重新關閉酒吧、禁止集會,以控制疫情的二次暴發。如果疫情長時間內得不到有效控制,全球經濟復蘇將受阻,中國出口將面臨下行風險。另外貿易保護主義的威脅仍未消退,新一屆美國政府的貿易政策還有待觀察。
考慮到潛在的上行和下行風險,我們分別給出樂觀與悲觀情形下的出口預測:樂觀情形下,美國繼續採取財政刺激,預計中國2021年出口增速將達到12.4%;悲觀情形下,全球疫情反覆,阻礙經濟復蘇節奏,預計中國2021年出口增速約為5.5%。
(作者:張文朗 劉政寧 黃文靜 作者單位:中金公司)
來源:一帶一路官網
一帶一路總商會綜合